在城市建筑設計與消防管理實踐中,樓梯作為建筑疏散的核心垂直通道,其設置與形式直接關系到人員疏散安全與消防救援效率。傳統上,多層及高層公共建筑普遍采用室內防煙樓梯(亦稱封閉式防煙樓梯間),以減少火災時煙氣擴散、保護疏散通道安全。然而,隨著建筑類型多樣化、場地約束與成本控制的現實需求,部分項目提出以室外樓梯替代防煙樓梯的設想或實際做法。本文旨在從安全性、法規合規性、施工與維護、經濟性、適用場景與風險控制等多維度分析“室外樓梯代替防煙樓梯”的可行性,指出其利弊與實施時的關鍵注意事項,并為設計與管理提供建議。
防煙樓梯(封閉式樓梯間):通常指建筑內部采用耐火分隔并具備良好防煙、防火、排煙與自救救援條件的垂直疏散空間。其特點包括封閉的樓梯間門、獨立的通風與排煙系統、與公共空間的防火門隔斷等。
室外樓梯:設置于建筑外立面或外部空間的敞開或半敞開樓梯,直接通向室外安全區域。它可以是完全敞開的金屬或混凝土結構,也可以帶有部分遮擋但與室內空間不連通。
兩者在物理形式、與主體建筑的連接方式、對煙氣與火勢蔓延的影響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煙氣影響:防煙樓梯通過封閉、機械或自然排煙系統,能夠在火災初期阻擋或控制煙氣進入疏散通道;而室外樓梯若為敞開結構,理論上不會積聚室內煙氣,人員易于直接撤離到室外,從而降低室內煙氣對疏散的影響。但需注意的是,火災現場若位于外立面或陽臺/窗戶發生火源,室外樓梯可能暴露于火焰和熱輻射中,導致安全風險。
熱輻射與火焰侵襲:室外樓梯直接暴露于外界,一旦外墻或窗戶火情蔓延,樓梯可能受熱、變形或燃燒(若為可燃材料)。封閉式防煙樓梯受建筑主體保護,但在極端火勢下亦可能受損。
疏散效率:室外樓梯通常直通外部避難處,疏散路線簡單明了,有利于快速撤離;防煙樓梯需通過樓梯間、前室等設置,若設計合理也可實現高效疏散,但相對更依賴建筑內的消防設施(如防火門、排煙系統)與管理維護。
消防救援:防煙樓梯為救援人員進入提供了相對潔凈的通道,便于上行搜救;室外樓梯若位置偏隅或結構不利,可能限制救援設備的使用或救援路徑。
多數國家與地區的建筑防火規范對樓梯類型與設置有明確要求,通常根據建筑高度、使用功能與人員密度等因素規定是否必須設置封閉防煙樓梯。例如,高層住宅、辦公樓、賓館等對防煙樓梯有強制性要求。將室外樓梯替代防煙樓梯在法律合規上需論證并獲得消防主管部門的許可,否則可能面臨驗收不合格或安全責任隱患。
在寒冷、雨雪、強風等氣候條件下,室外樓梯對疏散者的舒適性與安全性構成挑戰:濕滑、結冰或被風吹襲影響疏散速度與穩定性;同時,冬季低溫環境可能影響老弱病殘人員的撤離能力。
在高溫或強烈日曬環境,室外樓梯缺乏遮蔽也可能帶來中暑或熱應激風險,尤其在人員密集撤離時更需注意。
室外樓梯的材料選擇至關重要。金屬樓梯(例如鋼結構)若未經防護,在火災中可能因高溫軟化、失穩而失去承載能力;混凝土結構在耐火性能上更優,但施工成本與構造復雜度較高。因此,若采用室外樓梯替代,必須選用具有足夠耐火極限與熱穩定性的材料,并對連接處、支撐構件進行抗火性能設計。
防煙樓梯依賴門窗、排煙系統與防火分隔的正常運行,需定期檢測與維護;室外樓梯在暴露環境中可能面臨銹蝕、破損、結冰或積水堵塞等問題,維護管理同樣重要,且可能更頻繁或需采取防腐、防滑等工程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室外樓梯作為替代方案可能在以下情形具有較高可行性:
建筑層數相對較低(如多層但非高層),且疏散距離短、人員密度適中;
所在地區氣候溫和,極端天氣較少,且有完善的外部避難空間;
樓梯設置位置遠離可能的外墻火源(如燃氣設施或易燃裝修處),并與樓層窗戶或陽臺有良好隔離;
設計中采用高耐火、抗高溫材料,并對防火分區、外墻防火性能進行配套提升;
得到主管消防部門的技術審查認可,并在建筑設計與消防驗收階段滿足當地規范的特殊審批或例外條款。
不適合的場景包括但不限于:高層建筑、人員密集公共建筑(如劇院、商場、學校主疏散通道)、極端氣候地區、外墻易燃或火源風險高的場所。
若在特定條件下決定以室外樓梯替代防煙樓梯,應采取系統性的風險控制與補償性設計措施:
結構與材料
采用混凝土或經高性能防火處理的鋼結構,并設計足夠的耐火極限(例如滿足相應規范對樓梯耐火時長的要求)。
對連接點、支撐梁與踏步采用防火包裹或耐火涂料,提高局部抗高溫性能。
空間布局與防火分隔
保證室外樓梯與室內居住/使用空間之間有可靠的防火門與密閉隔斷,避免火災時煙氣從室內直接進入樓梯與外部轉移路徑。
設計外墻防火帶或防火分區,減少外墻火勢向樓梯的蔓延可能。
遮擋與防護
在保證通風的前提下,為室外樓梯設置合理的遮擋與熱輻射防護,如采用不燃或難燃的遮陽棚、擋火板,避免樓梯直接暴露于大火或燃燒物落下。
設置防滑踏步、排水設施、采光與夜間照明,確保惡劣天氣時的通行安全。
排煙與引導系統
盡管為室外樓梯,但在與室內聯通處設計前室或風淋間,避免室內煙氣直接侵入,同時在必要位置設置局部排煙裝置以引導煙氣遠離疏散路線。
利用建筑整體的排煙策略,使室外樓梯周邊空氣流動有利于煙氣散逸而非聚集。
消防設施與救援通道
保證救援設備(如云梯、消防轎梯等)在樓梯位置的可達性;在樓梯附近預留充足救援操作空間。
配置足夠的滅火器、消防栓系統,確保消防員進入與控制火勢的能力。
管理與應急預案
制定針對室外樓梯疏散的應急方案,定期開展人員疏散演練,尤其關注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撤離安排。
建立維護記錄與定期檢測制度,確保樓梯防腐、防滑、照明等功能持續可靠。
室外樓梯在初期建設成本上可能較為經濟(尤其采用簡單金屬結構時),同時可減少建筑內樓梯間占用的室內面積,提高室內凈使用面積。然而,應全面考慮長期維護成本(防腐、涂覆、更換磨損部件)、極端天氣下的修復費用以及在火災風險情景下可能引發的賠償與安全責任成本。綜合成本-效益分析應納入風險溢價(risk premium)與合規性成本。
此外,室外樓梯若能與綠色建筑設計結合(例如利用自然通風、降低室內機械排煙負荷、簡化室內消防設備配置),可在可持續性方面帶來潛在優勢,但必須在安全前提下衡量。
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低層住宅或工業廠房常見室外疏散樓梯或外部安全梯作為主要或次要疏散方式,但在高層建筑及人員密集場所,封閉防煙樓梯仍為主流。監管層面近年來趨向于基于性能的防火設計(performance-based design),允許在滿足一定防火性能和經計算驗證的前提下對傳統規定做出合理化調整。因此,通過性能化設計與消防部門協商,可為室外樓梯替代提供更具有彈性的合規路徑,但這一過程要求專業的火災動態模擬、疏散仿真與詳盡的風險評估報告。
結論要點如下:
室外樓梯在某些特定場景下可以作為替代防煙樓梯的可行選項,尤其適用于低層建筑、氣候溫和地區并經過充分防火措施與主管部門審批的項目。
直接普遍替代防煙樓梯在高層、人員密集或火險高風險場所不可取,且必須遵守當地建筑防火法規與消防驗收要求。
若采用室外樓梯替代,必須采取綜合的補償性設計措施,包括采用耐火材料、設置防火分隔、進行熱輻射防護、確保救援可達性并建立嚴格的維護與應急管理制度。
法規合規性與性能化設計驗證(包括火災模擬與疏散仿真)是實施前不可或缺的步驟,應與消防主管部門密切溝通,取得技術認可與驗收許可。
具體建議(面向設計單位、業主與監管部門):
設計單位:在可行性階段開展系統性的火災與疏散模擬,提交基于性能的設計報告;明確材料耐火時限與構造詳圖,設計必要的防護與隔離措施。
業主/開發商:在平衡成本與安全的前提下,不應以節省初期成本為首要驅動;優先選擇在法規允許范圍內、并獲得消防認可的方案。
主管部門與驗收機構:在審查此類替代方案時,采用基于證據的評估方法,要求提交充分的風險評估與疏散仿真數據;在特殊情況下提供審查指引或豁免條件,但需保證公眾安全底線。
總之,室外樓梯替代防煙樓梯并非一刀切的答案,而是一個需要嚴謹工程論證、法規合規與風險管理并重的系統性決策。通過科學的設計、合理的材料選擇、完善的維護與嚴格的監管,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實現安全、經濟與功能上的平衡。但在任何情況下,人的生命安全都應被置于首位,替代方案必須經得起技術與法規的檢驗。